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法学教育理应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学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和现行法律体系外,还必须具有运用法律推理与法律逻辑、分析案件事实、把握法律关系、适用法律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法律系推进“三大诉讼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着力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课程改革的内容可以分四大模块,包括基础知识模块、案例强化模块、模拟法庭模块和实习实训模块,通过每个模块的侧重点学习,逐步地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翻转。四大模块既前后衔接,利害相连,又闭合循环,相互促进。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更有利于培养拥有“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基础知识模块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诉讼程序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一是使学生了解课程结构中的各章知识点,今后需要应用这些知识点时懂得进一步查阅有关材料深入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课程结构中的各章重点,能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今后需要应用这些知识重点时就能想起并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三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结构中各章培养能力的知识点,对其内容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基础是根本。未来的路靠这一模块的铺设和撑起,这一模块需要教师采用是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强化法等教授法,并结合学生的预习法、听讲法、讨论法、读书法、练习法等学习法来更好地完成。
案例强化模块师生研讨
在线下第一课堂上,教师通过裁判文书网或现实司法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真实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与分析案例,穿插一些提问、游戏、辩论等环节,更有效地将先修知识模块的知识即学即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举一反三,而非枯燥空洞地去理解理论知识。在线上第二课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及数字化课程软件,或者通过游戏形式,设计案例分析环节,既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案例的讨论与分析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能增加线上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模块教师进一步将基础知识和需要拓展的知识,融入到案例中去讲解,更方便学员理解和吸收,有效实现师生互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模拟法庭模块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分组以选取案例、分配庭审角色、进行案例分析、规划庭审、模拟开庭、制作卷宗为流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一模块需要学生对实际法律问题进行剖析,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收集和整理证据材料、梳理法律关系、起诉、应诉答辩、庭审和合议审判等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具备对相应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各种法律文书的格式和写作要求、技巧,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审判和律师工作的能力,培养庭审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民事庭审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在民事庭审的程序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训练和熏陶,使学生能利用民事庭审法律思维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模块将空洞的理论转化可操作的流程,有趣的庭审程序,让学生即学即用,将知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在模拟法庭过程中需要较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对实用知识有更强烈的渴求,因而在基础知识方面可以更好地加以巩固和补充。这一模块旨在为社会打造出实操经验丰厚的高质量法学人才,而非仅仅会纸上谈兵,却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本模块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的法学专业人才除了可以独当一面,对理论知识也有自己的一套总结方案与体系。
实习实训模块学生参与实践
本模块落地性更强,在与公、检、法、律所等实习基地直接对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各种实习方式比较系统的学习参与办案的基本流程和办案具体要求,了解民事诉讼法应用规则,进一步熟悉并掌握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和律师业务的程序、操作规程、工作方式和工作技巧,学会获取证据及培养应用证据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法律实务能力,锻炼法学专业技能、形成独立工作能力,提升法学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定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调研、更精准把握人才需求、紧跟专业发展趋势,使学生毕业之前,就具备极强的实务能力,能胜任各类实践岗位,为学生毕业后在市场上提升更为优势化的竞争力。此时再返回去理解基础知识,就能对基础知道掌握更牢固,应用更灵活,也就能真正实现以实践为特色、直接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法律系 宋海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