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服务 > 正文
    一群“草根律师”的法治进行时
    时间:2013-10-31

    说他们是律师,还不能算,因为他们还是学生。说他们“草根”,是因为他们在“民间”服务,清扫法律盲区,为居民们带去了便利。

    他们顽强,因为坚持了7年;他们广泛,每一学年都有大批的学生主动参与法律援助。

    每到周六周日,在马尾区司法局门口,你总会见到这样特殊的一个“摊位”,几张桌子整齐排列,七、八个学生并排坐落,随行的还有一名老师,他们会为到场的或路过的群众分发宣传册,上面印着居民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比如婚姻、家庭赡养、工伤、劳动纠纷、损害赔偿……

    今年,法律系有84名学生开始了他们的法治进行时。他们都是2011级的大三学生,84名同学被分成了12个小组,一组7人,以轮流的方式开展法律咨询。

    从老主任陈训敬教授的一次偶然阅读得到灵感,法律系开始着手设立“法律援助站”以来,参加者的身份从班干部和成绩优异者变成了“人人有份”,参加人员从个位数蹿升到近百。法律援助站也越发成熟,据不完全统计,7年以来,接受了大约5000多个咨询。

    从起步到现在,法律援助站经历了探索试验到模式化发展的阶段,这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是教学改革的成果,是提高法学教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典之举。

    两个改革让援助站“修葺一新”了

    “为了让法律援助能够不断创新,更富有实效,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两个改革。”系主任林发新教授介绍说,以往的设点咨询,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后来学生主动报名,热情高涨,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开始分组轮流。

    “第一个改革是教学先行。法律咨询之前,他们先上理论课,在课堂上,直接引用司法考试的例子进行分析讲解。”林主任说,这样做,不仅能事先增加他们的案例储存,便于现场回答,还能与司法考试挂钩,“相当于两个轮子并行”。

    除了理论知识事先“补给”以外,系里还做了另一项改革——拓展网络咨询。要求学生每人在网上找5个问题做答复咨询,还要做记录,期末的时候装订成册。摸准了网络这条脉络,让学生直截了当去“行医”,“网络回答问题的好处在于他们遇到不懂的可以查资料,有缓冲时间,这样回答也准确。

    为群众服务,也为提升专业能力

    2011级法学专业的石晖同学在网上擅长回答“劳动纠纷”类的案件,“我一般回答的时候都会参考法律条例,尽量做到回答完整,遇到比较难以回答的就先和舍友讨论。”

    来自三明的许志兴同学一直用律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为一名律师,沟通能力是必须的也是最基础的,通过援助站的锻炼,就像是在和当事人沟通,用我的专业直接去帮助他们。”

    女同学当中也有不乏有志于成为律师的同学,有一名女同学叫做刘灵丹,家里人原先不同意她选择法学专业,认为法学专业就业有难度。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家里的亲戚彻底改变了看法。

    “伯父是一个很老实的人,有一次遇到了交通事故,事故比较轻,没伤及人员,可是对方强硬要求赔偿。伯父无奈,只能向我求助,”刘同学就让伯父先把事情经过细致陈述一遍,“我教他找到交警,在三方都在情况下,把事情经过按事实描述。在对方描述中,才得知对方为躲避另一条马路上的货车而选择横穿马路,被行驶中的伯父的车撞上,最后交警判定是对方违反交通法则,刘伯父是紧急避险影响了另一条道路车辆的正常行驶,不能要求索赔。”

    事后,刘同学的伯父很开心,摸着头说“想不到学法律还不错”,还主动要求她好好学习,早日当上一名律师,去帮助更多的人。

    看来,这些在“法律援助站”的同学们不仅帮到了马尾的居民,还真真切切地帮助了家里人,同时,他们自身也在汲取更多的法律知识,“参加援助站后,会发现自己学的不够,还能激励我们主动去补充知识,这些实践对我们的帮助真得太大了。”

    “不仅原地服务,还会上门服务”

    马尾街头的“阳光学院法律援助站” 很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很快吸引了一些福州市区的居民周末特意乘坐公交车,赶到现场咨询,这让同学们深受鼓舞。

    “在现场我们不仅接受咨询,还代写诉状,代写合同,有的时候还‘上门服务’。”在法律系担任《国际法》《经济法》的刘德老师,讲了一个上门服务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妈妈来咨询,说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意外伤害,学校不予赔偿。”于是,刘老师在家长的指引下,带着几名学生一起前往学校,直接找到了学校里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我亮出了律师的身份,用法律条款进行分析,最后学校进行了补偿”。事后,这位妈妈很是感激,流着热泪向我们表示感谢。这件事对学生们影响很大,也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虽然离开,却有了更加光明的路要走

    91ab0d603679e9c0.jpg

    这么多年,不少学生从这里离开,考上了研究生;不少通过司法考试,当上了律师;还有的在公检法系统工作。那些曾经在法律援助站的同学如何看待大学生做法律援助工作呢?

    06级法学(1)班蔡婕谈了她在援助站的感受,“在法律援助站的历练对我来说无疑是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蜕变。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大三转型期,参加了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真的让我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参与诊所式法律教育这门课程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法律援助站”,是一个让法学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有机会了解和学习社会动向的一个工作站,让一个个能叫上名字,有血有肉的弱者感受法律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曾遭遇过“危险人物”,也遇到狂风下雨的“杳无人气”,也会有新鲜过后的疲倦,但这里是人民群众的“暖手袋”,是人民群众的“心理咨询室”,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港湾”。

    他们笑着说,法律援助之路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