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法治在线-法制今报记者 张梅花 2013年12月24日讯】不管是阴雨天气还是烈日当头,他们从未缺席。每逢周末假期,他们都会出现在福州市马尾区司法局门口,摆上他们特殊的“摊位”,为到场的或路过的群众分发宣传册,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一张张未褪去稚嫩的脸庞,做起事来或说起话来是相当成稳,他们就是来自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法律系的学生。他们一届又一届地坚持与传承,将法治的梦想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让法治观念渐入人心。今年,该系又有84名学生开始了他们的法治进行时。
这个传承,来自于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法律系老主任陈训敬教授在一次阅读中得到的一个灵感,自此,该系便开始着手设立“法律援助站”。刚开始,能参加“法律援助站”社会实践的只有班干部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如今已经变成了“人人有份”。7年的坚持,风雨无阻,法律系的全体师生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梦想,研究出了他们的一条成熟的法律服务路。
为充分利用自身的法律资源优势,扩大法律系服务社会的功能,阳光学院法律系通过“百度知道”这个便民的网络平台,为网民解答浩瀚网络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帮助到寻求答案的人们,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梦想。网络法援打破了传统,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发挥了同学们的力量。
“网络法律服务并非法学的一门教学课程,而是作为一项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我们每学期都坚持进行网络法律服务,平均每周每人回答3个法律问题,目前已累计回答312个问题,采纳率达到53%,赞同数达到37.2%。法律系的网络法律服务,不仅给系里教学工作带来益处,同时也帮助到了寻求法律问题答案的网友们,得到了网友们的支持。”该系陈老师向记者介绍到,他表示,网络法律服务仍在进行中也必将持续进行下去,面向社会,解答来自网络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7年来,不少学生从法律系毕业,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新旅程,但在他们心中,大学时代的社会实践却是那么难能可贵的。“在法律援助站的历练对我来说无疑是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蜕变。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大三转型期,参加了“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真的让我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已毕业多年的蔡婕回想起她在“法律援助站”的点点滴滴,很是感慨。
在这里,他们是群众的“暖手袋”,是群众的“心理咨询室”,是群众的“安全港湾”。虽然,他们一届又一届地离开,但他们的普法精神一直会传承下去,无论路途有多遥远,无论有多艰难,他们还是会坚持这份理念,将法治梦想传承下去。
http://www.fjsf.gov.cn/fjsf/html/2/2642/76173_201422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