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2024考研喜报|法学院陈越被福州大学环境与保护法学拟录取
    时间:2022-04-13

    考研喜讯

    姓名:陈越

    录取院校:福州大学

    录取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状态:拟录取

     

    考研感悟

    注意!

    以下为超长干货

    一定要慢慢看噢

    一、英语

    (基本情况:本人英语底子很差,大学英语到大三下才全部过完,四级去年12月才过,考研英语68分)

    单词:单词从头背到尾,这个不用多说的,直接背完整版(5500个左右),不要一开始就背精简版,然后只要会认,不要求会拼。扇贝app或者纸质书背单词都可以,因人而异,有人喜欢app的方便快捷,有人喜欢摸着纸背,总之内容都一样,不必过分纠结要用哪个。

    语法:本人极其厌恶学语法(我的小学并没有教我定状补这些,所以看语法教学脑子很乱),我个人在4月份象征性的看了一遍,然后搭配教材上一些长难句翻译题或者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练习,一天十句,写完对照答案认真订正。(看的是刘晓燕老师,练习也是买她的,但哪个老师都行,选个自己喜欢的跟就行,现在市面上主流老师差别不大)

    单词+语法基本上就是五月份前的主要内容

    阅读:从五月份开始,因为太早开始单词量太少,全文天书意义不大。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我会直接查,当然如果不影响我理解文章我就不查了,有人说第一遍直接做,不要查单词,可在我看来如果因为单词产生了严重的阅读障碍,那我做下去就没有任何意义,猜答案本身也是一种浪费时间。全文读完开始做题,做完对答案,此时要是正确率不错,那能给自己很积极的暗示,就是你的英语阅读思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看懂文章的情况下是能够做对题目的,而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把文章看懂,第一遍做真题需要全文精翻,每个句子都要懂,除了非常简单的句子,否则看一眼大概知道什么意思的句子也要翻译出来,因为写出来和心里过一遍是截然不同的。

    之后把不懂的单词摘抄到笔记本中,方便记忆背诵。这样一套下来前期一篇可能就要一个半小时,但很正常,保持一天两篇的量。从2005年开始做,最后留两年的卷子自测。真题反复做,我到考前真题已经做了6遍。在反复阅读真题的过程中,语法和单词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

    作文:九月下旬开始,无脑跟周思成。(具体要干什么,背什么,写什么,周老师都讲的很清楚)

    小三样:十月开始,跟宋逸轩,之后的任务就要每天在刷阅读的基础上加上一道小三样,其中做翻译的频率可以稍微低一点。

    其他注意事项:

    1.十一月底要开始自测,用之前留下来的两套卷,时间上一般阅读会有两篇简单两篇难(不一定第一、二篇一定是简单的),时间建议上,我个人而言简单的文章用时15分钟,难的用22分钟,这样后面的题才可以认真做完,而不是乱蒙。

    2.英语字很重要,我本人有买字帖练字,当放松了啦。

     

     

    二、政治

    (高中文科生,考研政治72)

    学院大三下基本没课,压力不大,所以建议政治早学考70+,九月份十月份开始的要么是学校课多没时间,要么是政治只要过线的,我还是建议政治也去多拿分,所以早学。政治七月份徐涛老师出强化班就可以开始了,配套《肖1000》做题,学多少做多少(马原和史纲反复做,最少做两遍)。一般我会一天听完一整个部分的内容(正常是两节课)。大概就每天2小时。十月份跟腿姐的技巧班,腿姐技巧班讲义和《肖1000》继续做,《肖8》出来后做肖8选择题,每道题都要会,最少做3遍。十一月份跟腿姐押题班,开始背诵上课勾画的重点内容,背到有印象就好。

    十二月份出《肖四》,重要性不多说,选择和主观都要背,主观题要背到能默写。

     

     

    三、专业课

    真题必须要有,不然那么多参考书根本不知道重点。

    第一轮通读所有专业课(参考值:一天五十页,当然内容简单多读点,内容难少读点),晚上花点时间为今天所看的专业课知识做框架,既可以复习又可以梳理。知识点一定都要弄懂,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页数而看书。以福大七本书为例,基本上三月底开始看,七月初看完。

    第二轮(7-9月)根据真题在书本目录上标注重点节,考一次就标一个记号,会发现有些节的考频出奇的高,开始二次阅读并背诵节所在的章的内容,注意,只要此章里有一节是考点,那整章都需要背诵,当然并不要求跟书上一模一样,还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书上对有关知识点的论述。

    第三轮(10-11月)自写真题并背诵(写什么就背什么,对此部分记忆要求最严),只要是考过的真题(学硕基本上是论述题),都要自己写一遍,对内容有极高的要求,怎么写,到考场上就怎么答,所以要有完整的论述和逻辑体系,详略得当,书上没有或者论述不清的要上网找论文补充,一题基本上在800字左右。

    第四轮(12月)大致浏览非重点章节,做到有印象即可,且继续复习重点章(还是不要求一字一句都背,能言之有理即可),并背诵之前的自写真题。

    其他:12月份开始每天都要在纸上或试卷上(淘宝上有卖对应的答题卡)默写1-2题论述题,(题目可以自己定,觉得什么重要就默写什么),以熟悉考场作答。

     

     

    感悟

    上面讲了些经验,或许是大家眼中的“干货”?但以下这些感悟,也就是关于心态的一些见解,我认为会更重要点吧。

    回望2021年,一直想说备考不是一段旅途,不是“三月份上车,十二月份下车”的事——它本身是一道槛,当然我并不是在强调它的“考”,即这种分数或者结果上的意义,比如分数必须高于国家线才有资格进复试这般。我更想说说它的“备”,我认为更准确的是备考本身是对一个人能否适应研究生生活而进行的一次长期考验,它很漫长,长到足足一整年。它强迫我们去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拒绝放纵,学会自律;远离热闹,适应孤独;摒弃临时突击式学习,适应长期学习...甚至它在心态上也对我们有要求,我们得学会接受失败以及不完美的自己,但在认清这些之后,却不能堕落而依然要有向前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十月份一篇阅读还错3个以及政治选择题死活不上40的情况下。

    毕竟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不就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足够自律且能够坦然面对困难并不断攻克困难”等这类素养的人嘛。某种意义上说,每个考研人都只是在磨炼自己,把自己“磨”到能装到那个研究生的磨具里,也就成了。这个过程中并不要求我们一定要答对多少题,得到多少分,毕竟如我上文所说,本来就是要考察我们面对困难的能力。而当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备考,或许我们并不煎熬。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决定能否上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乃至于运气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苦读一年而不得正果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无论上岸与否,这一年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提升,都是最大的宝藏,这种持续学习和自律的习惯是往后一辈子都需要的,我以为我上岸后会疯玩,但事实是写下这篇文章的前一秒,我才刚刚完成今天的法考备考任务...从习惯养成上来说,这一年怎么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还请考研人不必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研”途上的繁星点点。祝颂!